②基本原则:明确目的,决心改革,立足实践,突出实效。 ③基本要求: 1)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2)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协同配合。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分工负责,教务处全面组织。 3)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活动表现要有评价记录。学生个人要有活动过程记录。最后年级组对每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给予等级评价。 4)将信息技术课、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④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高一上学期(期末) 课程内容:开题、选题、利用寒假进行专题研究 组织形式:学科教师、学生相结合确定题目。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每位学生必须有一个专题。 研究方式:查资料、社会调查、调研、访谈请专家指导等。 成果形式:每个专题提交一篇论文(开学) 达到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方法、初试科学研究的体验。 第二阶段:高一下学期 课程内容: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组织形式:劳动技术课教师、创造学校、年级主任、班主任协同组织成果展。 研究方式:软件制作,作品设计制作,收集资料等。 成果形式:论文、创作作品、图片资料、录像、展板等。 达到目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高二上学期 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研讨汇报课 组织形式:教研组、年级组配合,每个班级以专题为单位由学科教师上一个研究性学习研讨汇报课(研究型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均可) 研究方式:专题研究,课件制作,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达到目的:提高升华阶段,使学生体验领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质。 第四阶段:高二下学期 课程内容:结题、总结 组织形式:收集材料、年级组总结 达到目的:评价过程与结果,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阶段:高三年级 课程内容:部分专题结题,总结,结合3+x综合高考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综合训练。 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与总结汇报相结合。 达到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重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道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落实知识的综合训练,落实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现高考高质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