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在教学实践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毛若丹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4.04.06

    为适应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转变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应的局面,为割除影响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为缩短与世界先进教育方式的距离及加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又于2000年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为贯彻上述决定在试点地区实验的基础上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于2000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出现,无疑是一场革命,是对以"应试"为核心教育模式的革新,它揭启了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序幕,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教育者的思考以及变革实践的尝试。使师生及教育管理者习惯了的模式化开始松动,个眭化的教学活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得到允许,受到尊重。"固定化"转变为"活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研究性学习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设置最根本的作用是服务于培养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研究性学习这一形式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承。
    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描画了一个健康、高尚、充分发展的新人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又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适应国家未来人才的标准。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目标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对我们寄了厚望,历史重任责无旁贷。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作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述目标与要求相互联结,相互融合,核心之点是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出有高尚人格、有健康身心、有创造精神充分发展的学生。目标与要求实现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实现的主导者是教师,实现的恰当方式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它们的交汇点就是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理解如果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应有作用,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使命,必须切合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准确给研究性学习定位,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下一篇文章:研究性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