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胡坤英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4.04.05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方法教育十分必要
    1.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需要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学科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加强高中物理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物理学科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方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物理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物理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当多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掌握知识,即学会。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只是形成一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即掌握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有这种会学的本事,才有可能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才能进入创造开拓新领域的更高层次。
    知识和方法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知识是在一定方法上形成的,而一定的方法又是知识发展的产物。
    我们中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是诸自然学科中最成熟的学科,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相当完整、系统、深刻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方法,思想方法的科学性。例如:运用实验探索方法得出的重要规律就有:自由落体规律、气体实验三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发现电子、中子、质子等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历经十年,做了无数次实验探索,终于使自己成为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可以使其周围的磁针转动,法拉第的导师戴维用通电线圈使软铁磁化,说明电可以生磁。法拉弟根据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就一定能生电。1821年他立下誓言一定要。由磁产生电"。他埋头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不断改变磁铁与导线的相对位置,可连接导线的电流计指针岿然不动。但法拉弟不怕失败,他坚信自己的科学推测是正确的,他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终于在十年后的1 831年10月他将磁铁插入导线绕成的圆筒时,连在导线圆筒的电流计指针动了--感应电流产生了,他乘胜追击造出一第一台小型感应发电机。他分析总结实验,得出了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的重要规律。
    理想化实验,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伽利略推翻禁锢人们思想二干多年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理运动的原因"的结论的斜面实验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实验。他运用的方法就是将实验条件理想化,设想青铜球与斜面之间无摩擦,若将对面倾斜的斜面水平放置时从斜面上滑下的青铜球将永远运动下去,这种科学推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爱因斯坦曾高度评价这一工作:"伽利略的发现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及方程,又都是数理结合方法的重要体现。
    在中学物理学中,加强方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掌握取得知识的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上得到锻炼,这是物理学本性决定的,也是当前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需要。
    方法是通向能力的桥梁,能力既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更依赖于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方法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科学过程和知识的结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而过程和方法是对应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强化方法教育入手。
    近年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提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全面,《大纲》中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要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2.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强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难教、难学是师生的共识,为了提高学生物理成绩,教师们想了许多办法。无外乎是将物理知识讲深、讲细,然后再将大量的习题讲深讲细,然后是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多做练习,记住简单的结论,记住解题的路子。不断的加课时、补课。只有少数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训练,注重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物理思想的形成的训练。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角色与地位
   下一篇文章:在教学实践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