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插入讲解相关知识。这种编排方法逐步展开知识的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但转录、翻译这一主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生出一些旁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一条主线将各方面内容贯穿起来。并充分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注意避免繁琐和冗长的讲解。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为用两课时完成,计划第一学时主要讲解DNA与RNA的区别、转录的过程、碱基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第二学时主要讲解密码子、tRNA及翻译的过程。本教学计划只涉及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DNA与RNA的区别。 概述转录的过程。 分析得出碱基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对现有实验结果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总结,并运用类比的方法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运用数学方法,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遗传学的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体会生命的逻辑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仍然处于一个情绪波动较大的好动的年龄阶段,在学生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通过必修二第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可以在亲子代传递遗传信息,再联系必修一学习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DNA与蛋白质关系的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转录研究的科学实验资料、转录过程动画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以“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为主题。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优效教学策略,回归教学原点,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促进常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此为依据,同时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从课本出发,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总结及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类比,同时通过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思路。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设计的意图基本实现。学生在本节课的参与度较大,做到了主动学习。对课堂习题解决较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 通过对整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个人觉得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有待改进。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主体,尽量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提出开放性问题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尽快对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显得过于封闭,答案唯一,不能很好体现学生主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