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师角色
1、起源:“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用于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关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B.ddle)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2、理解: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里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去规定或约束他(她)的行为。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有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这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3、传统的教师角色
分析:对教师这一角色,我们曾有过许多隐喻:
“教师是蜡烛”,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需要与学生 “教学相长”。“蜡烛论”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表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工程师论”意味着对产品通常有统一 的要求和规定,表明了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园丁”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浇水、培土。这个模式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性,而不仅仅是结果。 但“园丁论”没有充分肯定教师的形成性作用及作用的有限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 上的储备。不仅没有强调教师知识储备的质量,而且没有考虑到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 长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身不断提高。
任何一种传统教师角色的隐喻都说明教师职业受到的极大关注和具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一角色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需要全面完整的重新进行定位。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
1、国际教育形势的要求
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中提到:……各级各类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在教育的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中他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报告中,还指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应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
2、中国教育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也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也要适应这些变化。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