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 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 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 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 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 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 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有 其特点,最基本的就是过去性,这种过去性的特点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难度,更多的时候只能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这样一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于时代的限制 ,学生们的想像与历史真实往往大相径庭。为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 去查找一些历史图片及历史的影像资料去尽量的还原历史真实,让学生更确切的了解历史 、理解历史。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 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 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像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 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 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 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 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 高、精、尖”,从而滥用。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要的是高屋建瓴的教育家,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信息技术本身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技 术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片翱翔的天空,为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 场所,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个优胜劣败,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教师只有明 确自身角色,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抓得住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历史二级教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