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向科学家致敬,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得失。 谈及为何走上科学之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从兴趣出发追问“为什么”,是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相对而言,我国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还远远不够,甚至在不同程度地忽视、抹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当本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假期被没完没了的功课所填满,当孩子走进大自然和探索世界的权利被剥夺,当学校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我们不仅失去了当下的诺贝尔奖,也失去了未来的诺贝尔奖。 或许获得诺贝尔奖不能说明一切,但撇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类的进步不谈,诺贝尔奖这颗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恰恰是对个人成就的极好认可,是个人之于世界的价值的生动体现。这也反映着教育的目的所在,即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成就人以及成就幸福的人。 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反思,是否走在正确的教育方向上,是否在育人的道路上南辕北辙。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一群孩子都培养成精英,不是鼓励相互竞争。有人指出,现在的学生们太相信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知道生活并不应该是一架通向成功的梯子。生活不是这样清晰而直接的,它更像是一片夜里的森林,为了走出森林只能一起合作,并从合作之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这才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学校和家庭最应去塑造、去培养孩子的着力点,才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品质。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和家庭背离了教育的本原,过早让孩子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成为所谓的精英。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曾说过:“当你以就业、挣钱为价值观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很失败。连我培养的最好的学生都说,‘我毕业后想去金融公司。’如果所有的精英都往就业方向走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国家会出问题。” 而走上教育的正道,不妨循着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过的足迹,一窥真正的教育的源头。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所以,成就孩子,不妨从守护童年、从呵护那颗好奇心开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