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陶西平,教育部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是当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事物以及选择追求目标的准则,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而社会共同认可的普遍价值观标准,就形成了一个社会普遍的行为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促进了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价值主体、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等越 来越多元化,自然就会出现多元价值观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时期,“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这种张力关系将长期存在。 目前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应当引起我们对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的反思。一个省会城市进行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其主要结果是:乐于助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仍为未成年人广泛推崇。但同时显现出中小学生在金钱观念、职业向往和学习目的等方 面的很强的功利性。有18.9%的未成年人认为金钱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31.6%的人不愿当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收入高的职业是中小学生职业向往的热点,普通劳动者的选择比例则非常低。只有23.8%的中小学生选择了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祖国多作贡献”,而近60%的中小学生把“未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该市相关部门认为。现代教育中“轻道德重智力”问题日趋明显。 西方国家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新西兰在2006年提出重塑价值观教育,这应当给我们许多启示。新西兰以前也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主张价值相对主义,认为个人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和评判者,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价值标准。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学校对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但是,价值相对主义给新西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虽然新西兰 GDP增长了一倍,政府在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犯罪率增加了4倍,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4倍,3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2006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2007年课程草案。就一改以往的主张,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且明确提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 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从2004年到2008年澳大利亚也进行了类似的为期四年的价值观教育计划。 教育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当坚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 进步价值观的融合,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活动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旗帜鲜明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问题。依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一位年轻的作家说过一句引起我们对教学活动深思的话。他说:人生的第一次说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其实,几 乎所有地区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调查报告都说,社会存在的第一位的道德问题是诚信问题。但很少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偏颇。当前我们注重启迪学生的智 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无疑都是培养优秀人才之必需。但决不能把智慧、兴趣的培养与良好道德的形成对立起来。正如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的那样:道德比智慧更重要,如果 说智慧应当更多一点,那就是要懂得道德比智慧重要。 当然,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学生多样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学生受多样化价值观的影响加以引导和调节。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正如美国学者拉思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指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要让学生在内部的道德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反对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 刘延东同志在谈到文化问题时说。我们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我想这应当成为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