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向忱是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沈阳本地,很多老沈阳人对这个名字特别熟悉,因为他教书育人,帮助过很多贫困的人。 自己花钱给不识字的劳动者买书 出生于1932年的沈阳市民高文英老先生,对自己一生中惟一一次亲见车向忱的时刻记忆犹新,那一次他还不足17岁。 “那是1948年的冬天,11月上旬,国民党刚刚战败离开沈阳。” 高文英回忆:“当时社会上还不算太平静,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是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正当大伙面对时局有点不知所措的时候,忽然有一天,老师们说有首长来我们学校了,这个人就是车向忱,他当时是主管教育的领导。” 其实,早在这次见面之前,高文英对车向忱久有耳闻,对当时的沈阳百姓而言,车向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车向忱1898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亲历“五四”运动腥风血雨的洗礼。1925年,车向忱回到沈阳从事平民教育和抗日爱国宣传活动,从此与教育结缘,被誉为“东北甘地”。 史料记载,1928年9月,车向忱抱着“救国先要救民,救民先要教民”的平民教育救国理想,成立了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车向忱的梦想,是希望让任何没有接受 过教育的平民百姓,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从此,拉洋车的、卖小吃的、打苦工的等各种人群都成了车向忱的教育对象,他甚至自己花钱给他们买书买纸。 大家口碑相传,都知道在沈阳有这样一位好心的先生。 “九一八”事变之后,车向忱流亡关内,远离了故土,但他仍旧组织一同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读书,并在西安事变后,渐渐走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抗战胜利后,车向忱重返东北参加建设东北人民政权的工作。 高文英说,正是听了车向忱老师的演讲,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毕业以后,他分配到第一机床厂,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在厂内积极参加扫盲工作。在厂里,高文英遇到了毕业于沈阳第二工科职业学校的张庆发。 张庆发大高文英一岁,闲聊时说起当初车向忱的演讲,张庆发直拍大腿,“车老师也去我们学校演讲了,我也是被他的话激励着参加的工作。” “这样热爱教育、平易近人的老师,我们一直没法忘记,我也当他是我一生的导师。” 办平民教育 获得张学良支持 车向忱与张学良,是两个有着不同人生轨迹的人,但是同在沈阳,同有一颗爱国爱家乡的心,让两个人结下了友谊,并且交织在近现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1928年车向忱办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但却难以获得当时的教育厅长王毓桂的认同,甚至认为他是在“拉拢青年……反对贵族”。 车向忱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下一惊,平民教育已经是千辛万苦,如果再被政府阻止,平民百姓何时才能受到教育。于是,车向忱找学生张学思帮忙,引见其兄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正为父服丧期间,在张氏帅府的会客厅,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了。车向忱阐明办平民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民众,反对日本侵略。张学良听了很高兴,在谈话结束时,张学良打了包票:平民教育很有必要,应该办下去,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张学良的支持,坚定了车向忱的梦想。 东北抗日 车向忱是张学良的信使 “九一八”事变后,车向忱与东北大学40多名学生和流亡同胞来到北平,带着国仇家恨,他们见了张学良。 车向忱向张学良提出成立以东北青年为基础的东北学生军,训练出关抗日的骨干力量,再次获得张学良认同。 此后,车向忱和高崇民等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由车向忱带人出关潜入敌后,联络组织抗日义勇军。 临行前,张学良找到车向忱,嘱托将委任状和密信交给义勇军。于是,车向忱带着张学良的重托,乔装改扮潜入东北的深山老林,终于找到义勇军将领马占山,将张学良的信物委任状交给了他们。
相关链接:http://news.liao1.com/epaper/hscb/html/2011-02/28/content_20184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