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导读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激情岁月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抗美援朝在校园

新闻来源:教研处   新闻作者:高8班 王义强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发布:王美佳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发布时间:2014.06.04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班里每天都读报,同学对战争进程很了解。仁川登陆后,战况急转直下。战争的影响很快渗透到校园。发生了许多抗美援朝的动人故事。为了纪念校庆,我很愿意得把它们写出来。
       我当年的年龄属同学中最小者之列,现在都已79岁了。校友中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已经极少。写这些,真是“抢救历史”,冀给极其丰富、壮观的校史,增添一笔。
       米格—15
       深秋的一天,我徜徉在校园,突见从西北向东南飞过四架飞机,相当高,但可见机翼后掠,直至过了头顶才听到声音,很是奇特!我从小就很喜欢飞机,在书刊中已了解“喷气式”的概念,所以不难判断出它就是喷气式飞机。后来才知道它就是“米格—15”,也有写为“MG—15”的。“米格—15”可是非同凡响!它不仅在朝鲜战争中大出风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代喷气机最杰出的代表。恶名昭彰的F—84,绰号“油挑”,居绝对的下风;就连后来的F-86,也不是它的对手。
       苏联飞行员
       北陵机场在母校西北很近的地方。在“米格—15”出现的同一时期,每天早晨都有很新的大BUS向北陵行进,满车都是苏联飞行员,年龄也就20上下,非常英俊帅气!黄昏时原车又回市内。现在由已公开的档案得知,苏联空军是曾整建制的来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历史事实帮我理解了当年使人惊奇的战报。曾有新闻云:“美机8架进犯沈阳近郊,被击落7架。”可证我方空军之强大。而初创之人民空军,恐难有如此之战力吧!我们应该记住那段历史。
       拉11(苏制战斗机)
       也是在那段时间,校园上空每天都有印有朝鲜标志的螺旋桨战斗机。它们的飞行规律是飞得很低,逆时针围着北陵机场绕大圈,我看见它们时是由西北向东南曲线飞行。显然,仁川登陆后,敌疯狂北突,最危急时,敌峰尖已触鸭绿江边,朝鲜境内哪里还有机场可起降呀!“拉—11”是二战后才列装的苏联著名战斗机,曾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我军第二次轰炸大和岛时,年轻的中国飞行员创造了螺旋桨式的“拉—11”,还创造了击落多架敌F-86喷气式战斗机这一空前绝后的奇绩!
       DODGE(道奇卡车)
       母校有一辆DODGE卡车,非常新,应为战后产品,全身海蓝色,驾驶室是时髦的流线型。车头两侧均有镀铬的“DODGE”标志,雪白锃亮。全校就这一辆,很显眼。当年战争留下了的美国军车很多,而这样漂亮的民用车极少见。1949年的暑假,我未回家,留在学校学习和劳动,曾乘这辆车给学校拉过一次煤,从出车到返回都赶上瓢泼大雨,因而历久难忘!在煤场,用一个四面都是梯形的木框,两个长边,两个短边,无顶无底,下大上小,扣在地下,作为一个计量容器,先从煤堆搓煤填满它,再提起木框,最后才是装车。因为落后,所以劳动量增加一倍。这辆DODGE也为抗美援朝做过贡献。学校有几位老师要入朝,就把这辆DODGE也带去了。时间不长就回来了。回来后的它真是面目全非呀!灰头土脸,完全不复往日之倩丽。足见战争之残酷!
       炒玉米
       进入1950 年冬季,母校已开始迁入路东之新校区。新校区有一块略呈方形的空场,由锅炉房、马路、教学楼、理化馆等围成。突然有一天,在空场北侧出现一大排新砌成的矮灶,每个上面已安好一个大铁锅,里面放几把大铁锹。初看到它们时,我很愕然,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要为志愿军炒玉米。在西北角上堆了很多麻袋,里面是玉米粒,又白、又扁、又大的那种,东北俗称“白马牙”。全校师生都参与了炒玉米。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玉米粒炒熟,然后装麻袋运走。接下的工序由下线去完成,就是把熟玉米粒磨粉过筛,做成所谓“炒面”。当年“最可爱的人”一口雪,一口炒面的情景,又现眼前。他们的干粮袋里填充的炒面,就是熟玉米粉。
       卤猪肉 
       这也是给志愿军做后勤。母校运来了很多“白条猪 ”。就是去了头,再一劈为二的那种。冬天冻硬了,一片片很白,所以叫“白条猪”。把它变成卤猪肉,必须在学生大食堂的大锅里完成。这就要熬夜了,因为白天要维持学生的三餐。可是哪有锅呀!我们班,当年初三,在高年级同学的带领下,轮番上阵。他们给我们讲解卤猪肉的知识。一个高年级女同学说:“用筷子扎最大块的肉,若不费力就能扎透,就算熟了。”我们交接班,很认真。有一天我值后半夜,先睡觉。我睡在靠门的一张小铁床上,睁眼就可以看到门。叫我接班的同学,推门进来一小群,男女都有。一有响声,我立即坐起。鬼使神差,刚好那天,我没穿上衣,也许是因为暖气太热了吧,顿时略感尴尬。我的小组长朱莉还说了一句:“你怎么不穿上衣呀?”还好,我们当年都只有十四五岁,尚是“无嫌猜”的年龄,不以为意。
卤熟以后就是装箱。当年条件很落后,没有先进的保鲜、保洁措施,只是运来了小木箱,就像现在的牛奶纸箱那样大,里面垫上现在已见不到的“油纸”,算是保洁防干。装好箱,就运上前线。卤猪肉内已很少水分,所以很难冻硬,也许不加热就可以吃吧。
       建国初期一切都很落后,一切都很困难,志愿军算是仓促上阵吧。哪有什么“后勤体系”可言!真是全民抗美援朝才是唯一途径。
       夜里护校
       别误会了,这是保护学校,不是护士学校。当年北陵极荒,人烟稀少,旧校区连围墙都未设(无人可防)。而在战争环境,当然要防范敌特等坏人的破坏。所以,学生轮流值夜班。值夜班的所有装备似乎都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东西,日军战刀一把,日军棉大衣一件,口哨、电筒各一支。依稀记得似乎我只值过一次夜班,因为刺激极深,以致终生难忘。胆子小、从未走过夜路的15岁的我,执行这个任务,当然是勉为其难了!两人一班,三个小时,驻点为新校区的锅炉房,那里稍暖一点。轮到我巡视校区!我战战兢兢,硬着头皮,围着教室楼、锅炉房巡视了一圈。怎样的姿势呢?摘掉口罩,衔着哨子,双手高擎战刀于头顶,借以壮胆。漆黑不见五指,天寒地冻,踩着厚雪,吱吱作响,北风呼号,直刺面颊。为了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不能软下去!就这样,巡视后回到了锅炉房,回回神,暖暖凉透了的身子。
直至今天,那一夜的每一个情景,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投笔从戎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急需大批知识青年。因此,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军、参干。我们同班同学,在我之前已有几批奔赴前线。孔令维、何启仁等入朝参战。据说孔令维牺牲在朝鲜战场。何启仁归国后曾任防化连长,后转业至吉林蛟河,我们曾通过信。另一批刘德喜等去了长春航校。
虽然我在校园参加了许多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但我更渴望直接上战场。终于有一天战争之神相中了我,要我直上前线。
        母校当年全体住校,起床后依次是早自习、早餐、上课。1951年4月15日早餐时有同学告诉我:“教导处的老师叫你上课前去一趟。”老师对我说:“要调你去北京学习特种技术,你愿意去吗?”我极兴奋地回答说:“青年团员服从祖国召唤!愿意去!”同去的还有杨秉臣、王魁武两位同学。
        从母校出发直至抵达目的地之间,颇为曲折有趣。当年组织观念极强,我的家就在沈阳,但我并未回家,而是从母校直接出发,只带了宿舍里最简陋的行装,身无分文。三人先去马路湾南路东的东北局组织部,负责干部问;“带了团员组织介绍信吗?”我们哪懂这个啊!回说:“没带。”就挨了批评:“团员行动怎么能不带介绍信呀!”杨秉臣立即回母校去补办。当晚我们住宿在太原街中段路东的一个高级招待所。16日离沈,17日晨抵京,立即去内城东南角的中共中央组织部,接待干部说:“你们的目的地是香山慈幼院的中共中央机要处。”又问:“吃早餐了吗?”巧就巧在同一时间我和杨秉臣发出了完全相反的声音。我爱面子,说:“吃了。”杨秉臣却直说:“没吃。”一时颇感尴尬。干部说:“我给你们一点钱,先去吃饭,然后你们自己去香山。”我们在西直门内吃了一大碗最地道的北京炸酱面。当年西直门至香山并无公交,我们每人请了一辆三轮车。路极远,风极大,三轮完全蹬不动,我戴着风镜下来推车,实际上是走到了香山。我们站在慈幼院大门正中,等候接待人员,哨兵很客气的说:“请往门边靠一靠等候。”
        就这样,我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准备学好特种技术上战场!
   上一篇文章:辽宁省实验中学校歌--献礼65周年校庆
   下一篇文章:1994届初三一班20周年同学会-回忆篇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