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激情岁月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推荐 

惜别
——《岁月无痕》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朱玉理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9.04.16
【编者按】朱育理:研究员级高工。1949年至1950年在东北实验学校读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曾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共第十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中俄议会友好小组中方副主席。 


    1959年7月18日,是朱育理铭记终生的日子。 
    在通向远东方向的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上,旗帜招展,人山人海。来自莫斯科各大高校的学生们、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云集在站台上。 
    他们,在为即将启程回国的中国毕业生们送行。 
    在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高教部部长,以及中国驻苏使馆教育参赞李滔同志热情洋溢的讲话后,朱育理作为中国毕业生的代表登上了讲台。 
    亲爱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请允许我代表今年从苏联高校毕业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对你们友好而真诚的送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过几分钟,列车就要启动了。我们将要与你们,与心爱的莫斯科分离。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离别的忧伤。 
    50年以后,朱育理用标准、流利的俄语,向我吟诵自己当年亲笔写就的演说,一如当年那般动情。“尽管过去50年了,我还是可以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因为这是我的真情实感,更是中国学生的心里话。”说到这里,朱育理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 
    在苏联生活的全部时间里,我们处处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关爱。我们亲眼看到苏联人民在以怎样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你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高贵品质! 
    在离别的时候,我们再次向你们郑重承诺:我们将永远高擎马列主义旗帜,我们将永远像爱护自己的瞳仁一样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我们永远不会使苏联高校毕业生的荣誉蒙羞! 
    感谢你们,尊敬的教授和老师!感谢你们传授给我们苏联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感谢你们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 
    感谢你们,我们的同学,并通过你们感谢苏联共青团!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帮助! 
    感谢你们,敬爱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感谢你们对我们如同父母般的关怀!再见! 
    朱育理的演说多次被听众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当他结束最后一句话,激动的听众立即一拥上前,如潮水般淹没了他。钢笔、校徽……他的身上顷刻间缀满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乌拉!”“乌拉!”的欢呼声如浪涛一般,在沸腾的人海上空往复掠过。 
站台上,到处是鲜花,到处是拥抱,到处是美好的祝愿,到处是依依惜别的泪水。 
    时间啊,请走得慢些,再慢些,让我们把叮咛的话语说完。 
    列车啊,请走得慢些,再慢些,让我们再多看一眼这片明净的天空、温情的土地、朴实而高贵的白桦林。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和同学! 
    再见了,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 
    再见了,热情友爱的苏联人民! 
    今天,我们带着丰厚的知识财富,带着苏联人民厚重的情意离开这里。 
    明天,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出一个繁荣强盛的祖国。 
    这,将是这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的最好纪念!  
   上一篇文章:实验中学培育我家三代人
   下一篇文章:三年结硕果 回报实验情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