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化:就是要建立知识大厦,即知识体系,宏观体系要完整,微观体系要突出重点;
类化:就是要将问题归类,陌生的问题一旦转入“类”,就会迎刃而解;
活化:就是将知识进行迁移与联想,分解与组合,学科方法灵活变通,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探,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深化:就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多种学科内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及多种运算来解决学科问题,既重视单元内综合,更注重学科内的大综合。
教学与复习中,要体现复习层次性,提高复习效率,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下学期:
专题训练是强化
模拟训练是综合
查缺补漏是补充
回归教材是记忆
心理调整是发挥
教师陪考是情感
科学估分是前提
指导志愿是关键
仅就下学期综合训练时段,提出本人浅显的认识。
1、3月初——4月末:努力作模拟试题,高考要有一定数量的试题训练为基础,没有高起点的要求,就没有高质量的训练,训练中养成恶习,再带着恶习去考试,哪有不留遗憾之理。
2、坚持定时定量训练,120分钟150分,引导学生要有48秒钟得1分的效率观念,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想。我们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速度,就有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做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那样就自如了。日常复习中,时间比较紧张,训练中坚持定时定量,可以把一套试卷分成三个时段完成,例如40分钟+40分钟+40分钟=120分钟等。
3、按照高考时间训练,下午3:00—5:00时,要兴奋,要全投入,在考前20天左右,要逐渐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4、坚持正确的训练思路:选择题的错误要小于1,填空题的错误也要小于1,否则是失败的训练,必须调整时间、心理、方法。解答题17、18、19、20要书面表达,得分的关键在前面,而不是后面难题,保证训练中过程前移,考试中时间前移,要解决好“准确性”与“速度”关系。
5、追求正确的答题策略:通常,同学在面临大考时的表现是:考前紧张,发卷慌,3-5分钟就正常,中间时段最重要,最后20分钟检查忙。
(1)先浏览,后判断;
(2)先小题,后大题;
(3)先容易后难题;
(4)我易人易,不可大意;我难人难,不可畏难;
(5)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题题都扣分。
(6)草纸要清利检查,感觉题号重点查。
(7)跳步过多易失误,违反按步得分啦!
6、考试过程中力求做到:
(1)学会判断(难、中、易);
(2)学会调整(心理、时间、心态、过程);
(3)学会选择(先后、取舍);
(4)学会放弃(是一种选择、明智之举);
(5)学会检查(感觉题号,重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