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状态如何。精神振奋,则效率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一出精彩纷呈的戏,必定有扣人心弦的高潮,甚至会高潮迭起,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高潮戏能让观众精神振奋,感受至深;高潮课会使学生神情专注,积极性高涨。一般来说,处于教学艺术高潮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问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的状态,更富于创造的激情。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艺术高潮呢?我想一节课的高潮如汤水之达沸点;如足球之神奇射门,它往往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点拨和恰当的引导。以《记忆》为例,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是通过三个环节逐层推进,最终达到课堂高潮的。文章中将记忆比作了灰烬、流水和落花,作者运用的正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方法,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将本文与余光中的《乡愁》进行对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这种方法的妙处,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我又将学生刚刚学过的《诗经》中的名篇《卫风·氓》与本文这几段文字对比,体会这种由物及人的“比兴”手法,学生此时豁然开朗:现代散文诗竟然运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而且运用得如此精妙!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情绪已经高涨。紧接着,我又提示学生:“本文不但运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传统的意象——‘流水’、‘落花’,古诗词中是不是有很多‘流水“落花’的意象啊?"通过提示,学生畅所欲言,举出了很多包含流水落花的古诗词名句,此时他们思维活跃、激情高涨、参与意识倍增,课堂气氛已经达到高潮。 总之,学生的心灵需要艺术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情感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课堂高潮的推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推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而上下求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