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艰苦奋斗 战胜困难
--忆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实验园的师生员工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李人朴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4.11.18

    我在实验中学工作了五年多,约1500多个日日夜夜。使我最为难忘的是在我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时期(从1960年到1963年),我与实验园全校师生员工并肩战斗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个困难时期里,粮食不足,各项物资的连锁反应均紧缺,肉、油、菜供应不上。国家不得不实行定量、凭票供给。曾记得当年粮食定量标准:学生、工人每月粗粮不足30斤(大米、白面仅几斤),教师、职员仅20斤左右。每月半斤肉,三两油。至于蔬菜只有白菜、萝卜,有时还很难买到。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1500多名师生,学生既要上课,又要参加劳动;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晚间辅导自习。所以,每天吃饭问题,就是当年我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最大考验!
    在这些困难日子里,我们的师生员工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艰苦的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卫革命圣地延安、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等,用大无畏革命精神武装自己头脑,并牢记列宁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及其“日子会好的,面包会有的"风趣话语,鞭策与鼓舞自己。1961年听了雷锋来校报告后,更是备受启迪。振奋精神,立志艰苦奋斗,战胜困难,成为我校师生员工共同心声。
    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1962年是最为艰难的两年。为了解决师生填饱肚子问题,领导干部与总务部门职工深入学生与教工食堂,与炊事员共同研究力求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各项措施。诸如淘米时尽量避免米粒随水流失,做饭时先用水泡些时间,蒸饭时避免火大粘锅,力争不出锅巴,等等,当时叫“增量法"。这些在今天看是微不足道的小花样,但在当年每天1500多人的大食堂里却可节省几十斤粮食,一个月即可节省粮食近千斤,这可是救命的粮食啊!千方百计补充粮食不足。我们还从社会上争取一些豆饼磨成面粉,还有高粮糠,把这些掺在玉米面中做窝窝头。豆饼粉尚可,高粮糠可是十分难吃难咽的,但为了填饱肚子,师生们不得不吃它。一天我在教工食堂就餐时,大家拿起有高粮糠的窝头风趣地说:别看它难吃,这可是“宝贝"啊!吃下去也同样可以不饿了!(吃高粮糠,还要争取,那种窝头啥滋味,今天的青年学生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了。)提起这高粮糠窝窝头,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有一天晚饭,因故我误了就餐时间,当我到食堂时,教工都已吃完走了,这时老炊事员张传真值班,他说:校长呀,现在没啥可吃的了,给你留个糠窝头,一碗白菜汤,我给你热热凑合吃吧!当时,就是这难吃的窝头,却使我感动不已。这是当年困难时期一个老工人多么纯朴的关爱和亲人般的感情啊。多少年后每当忆起这事,我都不能平静,终生难忘。(在“文革"中,又是另种“困难"时,张传真老人每见到我,他都流着泪问:校长呀,你在新民挨打没有啊?两个小孙子现在都怎样了?)张传真今天早已故去,但他的纯朴美德与关心他人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
    为了补充粮食不足,我校部分师生于1961年曾去凤城县的大山里挖树根(当时叫葛滕根),运回学校晒干、粉碎,磨成粉掺在玉米面中,大家吃起来觉得还有些甜味呢!(今天再吃,恐怕是苦的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补充粮、油、肉、菜的不足。兴办了农场、菜园、养猪场,师生轮流参加劳动。在沈阳西北郊区白家坟生产队办的农场主要种植了玉米、大豆、地瓜等,大豆不仅用来榨油,还自己做豆腐,豆腐渣也留下掺在玉米面中,蒸出窝窝头又大又好吃。在校内“实验小学"东侧、北陵大街西侧征得一块菜田,种上白菜、萝卜、豆角、茄子等来补充副食。还有养猪场养了几十头猪,稍微补充些肉食。这些都是师生们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缓解了我校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工作着是美丽的
   下一篇文章:反思之路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