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时,董长胤担任107名同学参军的领队,并任临时团支部书记。 于1950年12月20日到达了吉林,投入到工兵部队,开始紧张的军事技术训练。在部队,他牢记母校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希望和参军同学家长们的殷切期待,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同学、团结同志,努力学习和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彰和奖励,胸前戴上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功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实验中学107名同学在部队,成为创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的骨干(这支团队已掌握现代化的高科技,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排雷任务)。经过短期训练,他们分别被编为政治宣传队、医疗卫生队、机械训练队和通信队开赴朝鲜战场,执行抗 美援朝战争中的工程保障任务。在朝鲜战场上,实验学子随团队先后担负着抢修鸭绿江水泥大桥、鸭绿江上开辟浮桥渡场工作,在集安、长甸、丹东、清川江四大渡口进行抗洪护桥与反空袭斗争,以及上甘岭战役的公路修筑,金城反击战的道路保障,板门店停战谈判大厅、战俘交换台、志愿军高级首长办公室的修筑等,一大批危难急险工程任务。他们经历了三年十个月的战斗洗礼,北起鸭绿江,南到板门店,西起大、小和岛,东到扭岭山,纵横驰骋,南北转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足迹遍及朝鲜三千里锦绣河山,为母校争了光。实验学子孔令维血洒疆场,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世界和平与中朝友谊永远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
1960-1964年,董长胤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工作期间,为把“实验精神”同雷锋事迹相结合,在发现雷锋、培养雷锋、宣传雷锋、学习雷锋和雷锋因公殉职,抚顺人民要求把雷锋遗体留在抚顺安葬,配合抚顺市政府共同选择雷锋遗体的安葬地址,迁坟移墓,树立雷锋纪念碑,建立雷锋陵园以及开展学习毛主席“向雷 锋同志学习”题词,组织雷锋班全体战士参加军委工程兵烽火文工团为排话剧《雷锋》,而来沈阳的文工团员与雷锋班战士同吃同住体验生活等一系列学习、宣传雷锋活动中作了大量实际工作。 1960年以来,由于他工作积极肯干,待人接物热情,经常帮助机关干部及其家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 老解决",他所在的组织处的同志列举了他办的82件实事,其他部门干部及家属送了27条“好"为他请功。此间,他被评为工作标兵、先进工作者、五好干部标兵、记三等功等十余次。经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批准,树为《助人为乐标兵》,巨幅照片挂在机关光荣榜的主要位置,为母校再次争光。
1965年,中央加强地方政治思想工作,董长胤从部队政治机关转业到国家物资部东北物资局。他从母校到部队再转业到地方,始终不忘母校这块沃土的培育,保持了“实验精神”和雷锋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出色完成了地方各级领导赋予的各项任务。被评为政治思想工作标兵,出席东北沈阳地区物资局党委1966年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并被选为“沈阳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代表,同尉凤英等省市劳动模范共同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体会。在职务上成为主管东北地区建材产品、供应销售、管理分配的中国建材东北公司的总经理。为推动企业间的联系,鼓励企业成长、发展、壮大,他的业绩分别发表在:①1993年4月,香港亚太经济出版社出版,以“骐骥盛时、驰骋千里”为题,发表在《中国当代企业名人列传》;②同年8月,香港出版社与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以“为经营服务、为用户服务”为题,发表在《走向世界——中国企业明星》;③1994年4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大典《创业简历》和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企业家荟萃》;④同年5月颁发《中国当代名人入典荣誉证书》;⑤8月,湖北地方信息研究所风采书社出版《中国厂长经理名人录》;⑥10月中国城市出版社中英文版世界发行《中国企业家》记董长胤改造旧城区,为人民造福。这些都是实验学子以“实验精神”奋斗的丰硕成果,荣誉属于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