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就在看榜的当天进行,内容是写影评,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克莹老师主持。参加复试的五名考生很快就在指定的教室集中了,清一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那些“油光锃亮”、“花枝招展”的一个没要。 克莹老师把一张介绍信交给我,又给了些钱,让我带领大家去看电影,地点是光陆电影院。她向大家宣布了纪律:不许单独行动,不许交流意见,看后集体返回。并且指定由我带队。 那天,放映的是新片《水上春秋》,是沈阳市的首场放映。 没有哪一次看电影像今天这么认真、这么理智过,以往那种娱乐、消遣和休闲的心态,今天荡然无存。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敲开最高艺术学府大门的最后冲刺。 我一边看,一边在脑子里存储感受、确立论点、归纳论据、理顺思路。散场的时候,我的腹稿已经基本形成。 写影评是在出发前集合的那间教室进行的。偌大的教室,只有我们五个人。大家坐得很分散,就像下围棋时的前四手,他们先占了四个角,我自然坐在“天元”。 克莹老师坐在讲台前看书,有时也到考生座位边走走看看。 限定时间是两个小时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了。我搁下笔,抬头望着窗外的绿树和天空,让精神得到短暂的休息。然后,我又从头到尾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满意之后,我第一个交了卷子。 克莹老师接过卷子,轻声地说:“祝你成功!” 我向她鞠了一躬,道一声:“老师再见!” 艺术类招生考试一结束,我立即投入了文化课的总复习,准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我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惦记着录取通知书。越是临近发榜的日子,心里越是焦急。从六月十五日那天起,每天下午五点,我就守在收发室门口,等待邮递员的到来。每次他一来,我的心就开始砰砰地跳。我把他每天送来的一厚捆信,一封封查看。连续五天,都不见我的名字。我只好一次次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教室。 六月二十日下午五点,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邮递员手中有一个很大的牛皮纸信封,我接过来一看,是我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寄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有导演系的录取通知书、院团委的贺信,还有教务处的入学须知。 消息不胫而走。我们班的许多同学,欢呼着从教学楼里冲出来,把我团团围住,你争我抢地传看着录取通知书。然后,他们把我抬起来,吼着叫着抬回了教室。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 那一年,我们辽宁省实验中学报考北京艺术院校的五名同学,全部录取,这在校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中央戏剧学院三名:我(导演系)、宋绍明(戏剧文学系)、何淑嫒(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两名:贺米生(导演系)、王振刚(摄影系)。 四十八年过去了!我们这些曾是风华正茂的学子,虽然鬓发已经斑白,我们的心却永远涌动着对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龙图: 1960年高34班毕业生。陕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