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请一名学生演“模仿秀”——重复教师刚才的演示实验,由于该学生不知道合适的浓度搭配而没有成功(此为上一步的预设伏笔),我鼓励他:“难酬蹈海亦英雄”,于是启发大家一起来思考确保实验成功的适宜浓度条件,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设计和实验,最终在四组平行实验中找到“稀苯酚溶液和浓溴水”的适宜搭配,学生由偶然走向必然。此时我并没有宣布实验结束,而是进一步追问其它组别没有成功的原因以及改进方案,这对于学生是一次更高的挑战……
期间又有一个花絮,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改进手段,将浓苯酚滴人浓溴水,即反向滴加,应该产生白色沉淀。我先让学生讲一讲他是如何想到的,然后问全体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民主的原则),教师获得学生的肯定后当场进行演示(科学的原则,且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黄色沉淀。
“为什么是黄色沉淀而不是理论上的白色沉淀呢?”
“溴水过量,溶解在白色三溴苯酚沉淀中”,漂亮的回答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沉稳与自信。
“继续加入苯酚溶液呢?”
“会变成白色沉淀。”声音很响亮。
我继续实验,后续现象不出学生所料。此时更为高兴的是学生,因为他们又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思维并没有停止,我又让学生对上述探究实验进行了反思,比如“遇到什么困难”“犯了什么错误”“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和大家分享的”,学生畅所欲言。接下来又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对比了先前学习过的苯和溴的反应,并与该课第一个实验(弱酸性实验)做了综合归纳,表明基团之间是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到这里,渐人佳境。学生们自告奋勇地发言,有的学生想到了生物学中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此消彼长,有的学生想到了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有的想到了经济学中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有的学生想起了量变引起质变、相对的观点……该课达到最高潮,八方联系,浑然一体,并向着普遍性的哲理观点升华。
4、因材施教
最后一个实验很简单,课本对其要求很低,但是我根据6班学生知识面广、平日学习成绩优秀的具体情况提升了难度,除了做第三个实验,我额外要求学生将其与第二个实验对比、评价,指出各自优缺点,这是该课另一个创新之处,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们积极发言,但是课堂上并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拼凑,而是有秩序的举手,思维相互地启发,智慧相互地碰撞。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无疑,在新课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长足发展,是教书育人中不能改变的重要原则。新课程也不是什么都摈弃,对于适度的启发、提问和作业,因材施教,目标教学等都应视作为“宝贵的财富”,不应朝令夕改,飘移不定。而因材施教正是教师为学生们特制的个性化打造方案,适用于学生,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研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