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新字的造字原则是“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这类字数比起谐声一类来要少得多。如:
氮—拉丁文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我国曾译作“淡气”,意为冲淡空气。后以“炎”入“气”成“氮”。 氯—拉丁文意是“绿色”。我国曾译作“绿气”,意谓“绿色的气体”。后以“录”入“气”成“氯”。 氢—拉丁文意是“水之源”。我国曾译作“轻气”,喻其密度很小。后以“ ”入“气”成“氢”。 氧—拉丁文意是“酸之源”。我国曾译作“养气”,意谓可以养人。也曾以“养”入“气”成“ ”,再由“ ”谐声,造为“氧”,但仍读“养”音。 钾—拉丁文意指海草灰中的一种碱性物质。我国应其在当时已经发现的金属中性质最为活泼,故以“甲”旁“金”而成“钾”。 钨—拉丁文意是“狼沫”。我国应其矿石呈乌黑色,遂以“乌”合“金”而成“钨”。 碳—拉丁文意是“煤”。因我国古时称煤为“炭”,遂造为“碳”。
也有些元素开始曾用谐声造字,后又转为会意造字的。如:
硅—拉丁文意是“石头”。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从拉丁文音译,谐声造为“矽”。后因“矽”与“锡”同音,多有不便,遂改为“硅”,取“圭”音。因古时,圭指玉石,即是硅的化合物。不过,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物理学教材中)还有用“矽”了的。
要说明的是,我国对元素符号的拉丁字母读音习惯上是按英文字母发音。而新造汉字读音,一般是读半边音,如氪(克)、镁(美)、碘(典)。但并非完全如此,如氙(仙)、钽(坦)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