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0年4月15日,我作为英语学科的青年教师,带着寄予我们的希望,与其他青年教师一道,踏上了去往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列车,参加一年一度的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 通过对本次三省四校研讨活动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倾听和观察以及专家的点评,获益匪浅。下边来谈谈几位教师的优点和我的心得。 本次英语的课题是第五单元Traveling Abroad的Reading部分“Keep it up,Xie Lei 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和旅游,单元的主课文是一篇人物报道。报道的是在伦敦某大学学习的谢蕾以及她在那里的生活和学习的经历,通过作者的介绍和谢蕾的话,学生能够了解到出国留学的相关信息和出国必备的能力。是一节阅读课。 一、首先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授课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教师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研究教材,发现并挖掘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的、创造性的、有效的使用教材。教师靠近教材,超越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新鲜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其次根据课文所体现的内容采用了多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在英语课堂上没有正式学习和分析过人物报道类的文章,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式,语言特点和内容组织上都没有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撰写人物报道是有必要的,鉴于本次新课程的理念。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把上课的内容设为文体阅读和写作,模仿写作。通过阅读去学习写作方式,在通过写作巩固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互相承启。 三、清晰的思路,镇静的操控,在阅读过程设置了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抛出了不同的问题,先用一般疑问句来引入问题,然后再用特殊疑问句去逐层深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设置上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三个阶段,分别为True or False questions,Wh-questions,Deep Understanding questions,并进行了反思性的阅读,如果学生自己到海外去求学,尝试找到自己与在课文中所介绍的谢蕾相比较所存在的优势和差距。 四、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功能。作为一节阅读课。Reading and teaching和Reading and testing有所不同。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更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其中更应体现的是课程中教师的指导,Teacher’s response重要性,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有一个评价、回馈和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不只是学生答案正确与否的审判官。 五、第二节课音乐和歌声的响起,又把研讨活动带进了另一个阶段。并在课程中设置了许多游戏,重视课程中严谨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注重了教学形式上的很强的娱乐性。课堂会不会是越来越引发学生探究的过程呢,不只是知道了答案,而能否像看电影和读小说一样引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主动想要知道结局和情节发展的过程呢。从而存在推理递进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什么。 六、把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课文中用了哪些形容词去描述。如果自己到国外学习,又会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完成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描述。用课程内容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海外学习会是什么样子和会遇到什么困难。 七、课件的问题,每个授课教师都制作了很好的课件,既包括了简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片断,和复杂的文字信息,无疑增加了课堂有限时间内信息的输入量。但终归课件还是辅助性教学器材。课堂不是电影欣赏也不是图片展览。但是否可以去汲取电影的魅力和结构呢,每个电影开头都有一段引入的吸引人继续去看的片断。课堂是否可以在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先把精华放到课堂开头处。而逐渐展开和解释,去细加咀嚼呢。能否先抛玉,再解释玉好在哪,再巩固精华的内容呢。 最后就是实物投影机的使用问题,在这节课的写作部分如果能用实物投影机展示给同学们,也许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