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8日,我上的公开课《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是落实方法论问题。这堂课在能力方面有两个要点:一是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觉悟方面有三点要求:一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二是用创造精神看待我国社会,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三是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而本堂课的重难点就是这两点能力要求。因此,在设计本堂课时,我紧紧抓住几个环节,巧设问题,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把世界引入课堂,学科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探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问题时,我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剖析“美欧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综合历史和地理的知识,了解二者冷战时期的亲密关系,观察二者矛盾上升的现状,再预测二者关系的未来:合作中斗争,摩擦中协调的新阶段,这也代表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把《政治常识》中国际时事同哲学观点结合,让学生感觉新奇,印象深刻。在讲发展现状时,我给学生展示了2002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上的一个画面:德国总理施罗德与美国总统布什互相说“不”。这个画面的生动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进行美育的熏陶,提高素质,树立战略意识 在讲“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问题时,我们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范例,探讨了当今世界人类有哪些共同关注的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含义;从一个侧面——沙漠化威胁人类的发展(展示沙漠逼近住房的画面)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从而展望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低代价高增长的道路。希望未来的世界更充满生机和希望。为配合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良好生态画面:北京军区的红山军马场的一组画面,西双版纳的自由徜徉野生大象,《音乐之声》的故乡——维也纳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让学生在惊叹美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憧憬美好的未来,坚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理解、支持、参与改革 在讲“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问题时,我首先展示了两张图片片:点点火光;一片火海,寓意着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站在新事物的一边,使“星星之火”,最终燃成“燎原之势”,先给学生一个精神上的引导。其次,考查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我给学生创设一个紧张热烈的活动氛围。我给学生先后出了两个题,一个是数字题——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三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那末,四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由11到111到1111(而不是1111)这就是突破了思维定势。一个是思维发散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的冲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你该怎样实现发财梦?”。让学生在“出点子”的激烈争论中,相信自己很有创新精神,也体会了创新的乐趣。再次,通过改革的窗口——深圳(展示一张建国35年的深圳花车图片)的创新实践,结合邓小平的评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的本质就是创新。”让学生深刻的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体制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成为改革事业的生力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强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