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综合"新的高考模式下,作为地理教师如何驾驭地理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突出“五抓",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高考的要求。 一抓“双基"求“严密"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熟能生巧”,只有在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消化吸收后,学生的判断、推理才能正确无误,分析问题才会严密,知识的迁移才会灵活。因此,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就不能含糊。比如老师讲的大气热力状况中涉及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个基本概念就是基础知识,只有掌握这三个概念,才能知道这三种辐射的特点和关系,然后才能理解大气的热量为什么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而对基础知识,只有做到教师重视,学生用心才会严密。 二抓“共性"求“个性"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地理事物的“共性"。而各个地理要素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特征,这就是“个性"。地理教学中既要注重地理规律的教学,又不要忽视规律内的特殊性。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共性是“都是以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个性是“太阳辐射以可见光短波辐射为主,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以红外线长波辐射为主"。 三抓“地图"求“能力"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能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近些年来,以地图为载体的读图分析题、图文转换题等 在“3+综合"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多。鉴此,在教学时对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应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起因、后果、发展等诸方面去挖掘,以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如全球热量平衡图等的分析,就能得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 四抓“综合"求“联系" “3+综合"高考与旧高考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命题注重知识的渗透性,针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淘汰过去的“题海战术"训练方式和“死记硬背"的机械教学模式,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开放式习题来强化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其中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如,讲大气热力状况这一节,可用基础知识解释为什么晴朗天空是蔚蓝色,阴天为灰白色,朝霞、晚霞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现象,还可联系信号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车信号等实际问题。 五抓“热点"求“创新" 近年来,高考将热门话题融于试题之中,即以现实材料入手,创设命题情景。试题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试图建立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世界命运。同时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性很强的热点和前沿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是热点内容,就此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把足球与地理联系在一起。新的高考形势必将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深刻影响。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作者:张引 辽宁省实验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地理教研组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