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一日感动于孔老师和王老师对于基层历史教学的热爱、激情与投入,日渐一日钦佩与一节有一节讲座的精彩,日渐一日流连忘返于一位位令人尊敬的名师,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交流。 通过这次培训,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什么样的课上一节好课”、“怎样上好一节好课”,这些看似简单却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了我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路,让我看到了更为宽广的探索、发展、提升的空间。然而,我最想说的,概而言之,就是四句话:一、历史教师要对历史本身充满激情;二、历史教师本身要学会思考;三、“读书到什么程度,课就会上到什么程度”;四、历史教师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对于什么是“好课”?我认为这个命题本身如同“哥德巴赫猜想”,目前难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之所以这样,是说教学中所谓的“好课”很难出现一个量化的标准,也就是说,“好课”的标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个人觉得,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大前提既一节普通的常态的历史课好的标准是什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社会功利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怎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既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应该明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我们今天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能抹煞教师的地位,教师仍然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平等研究者的“首席”,只有明确这样的地位,才能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 其次,一节好课,应该方向性明确,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这艘航空母舰上的一个零件,它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培养每个人的情操也就是形而上的东西,所以我们无论用多么激情的演讲,还是煽情的演说,都应该把握一个大原则那就是我们要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而不应该是一群愤怒青年。 再次,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应该大于形式。无论是今天的探究式,还是启发式,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最佳的手段与方式。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很妙,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很巧,但是这是否适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大班额的教育实情。 最后,要做好高中历史教育与薄弱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及与高考之间的衔接,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一节好的常态历史课,应该不“左”也不“右”,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饱含深情,尤其是历史教师,痛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声疾呼,痛心疾首,针砭时弊;畅时我们同样可以欢呼,感慨,抒发豪情壮志。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朱汉国教授说“没有最好的政治制度,只有最适合的政治制度”。我想,这同样也适合于历史教学。一直以来我想要表达的也是“没有最好的上课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上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