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我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统一的数学课程体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突破原有的“让所有的人,用同样的时间学同样数学内容,达到同样要求”的标准,实践、实现为“在打好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选择性,让具有不同禀赋、爱好、兴趣的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数学课程修习计划”。由此带来学生数学课程修习过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为实现数学学习内容的多样化、选择化,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灵活化和个性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课程标准中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有众多不同版本的教材。
自2004年秋季开学起,山东省高中正式进入“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山东省实行的是由各地市分别选定教材(市统一),由学校指导学生选定选修课(校统一)的办法。
应该说山东的步子迈的是比较大的。在“实现学习内容的多样化、选择化,实现学习过程的灵活化和个性化”上,已经做出了最大胆的尝试。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还不可能实现学校选定教材(校统一)、学生自行选定选修课。
通过两年的实践,作为首批参与新课程标准实践的山东省各个学校,在实践中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难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新课程标准在配套措施方面尚未达标。必须尽快加强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
高考方案滞后。课程标准确定了,教材也确定了,但在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形势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省实际”中的“依据”和“结合”如何实现,教师学生心里没数。可以说,只有高考招生制度配套改革,才能调动和激励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积极性。
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包括对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包括社会、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给予必要的支持、扶持。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