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 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 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李红曾是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她已是母校二十二中的数学教师,而且她所带的班也是“孙维刚数学实验班”。不但在二十二中,在上海、山东、山西等地,都有一些教师在自发地研究着孙维刚的教育思想,实践着他的教学方法,还先后建起了一些孙维刚数学实验班、 实验校和实验中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体会到孙维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他所开辟的,是一条高效的全面育人的途径。
德育为首——
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
——孙维刚
孙维刚的学生吴韦山说:“开学那天,我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有比学习更重要 的事情,那就是品德的培养。”
学生王一说:“许多人知道孙老师书教得好,但不知道孙老师将更多的心血花在了指导学生 的人生方向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