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他希望自己成为新中国的“詹天佑”,因为老师的一席话,转而立志作一名“人民教师”;他曾是调皮捣蛋学生们敬服的“孩子王”;他投身中国心理学事业,建立了全中国排名第一的心理学科;他培养了51位博士,24位博导;他亲自送走16位学生出国留,其中15位又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在全国主持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实验班,试点学校3000多所,受惠学生30万人;他时时牢记于心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就是“全国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
“一份神圣的事业”
初中时学的一篇课文《詹天佑》,让林崇德早早地就为自己确立了这样的理想——要作新中国的“詹天佑”。为新中国建设无数桥梁和隧道。这个“宏伟的”理想督促着林崇德在整个中学时代都始终勤学苦读,要实现铁路工程师梦想。而高中三年级的一堂物理课,却最终改变了他的志愿,也把他送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道。
当时,年近花甲的物理老师孙众道老先生在课堂上向一个学生提问,这位同学却怎么也回答不上来。这时,比同学还要着急的老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让林崇德终生铭记的话:“同学们,你们就要毕业、考大学了。作为人民教师,我最大的荣光就是听到你们事业成功的好消息;而如果听到的是不好的消息,那就是我的最大的不幸!”说完,老先生转过身去,留给全班同学一个努力压抑住泪水的背影。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林崇德,在填报大学入学志愿表的时候,林崇德满怀激情地把所有23个志愿都填写为“师范”。最后,他顺利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并最终成为一位大学教授。
就这样,中国少了一位在筑路架桥、凿山开道的铁路工程师,却多了一位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而林崇德认为:“我选择了一份神圣的事业。”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
2004年2月22日,被林崇德教授引为40年教学生涯中“最高兴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担任中学第一任班主任时的那个班级的近30名学生,时隔30多年后,一同来到北师大看望自己的恩师。旧日的学生纷纷讲起当年被林崇德老师关爱呵护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而参加这次聚会的林崇德的研究生们告诉这些“师兄”、“师姐”:“到现在,林老师仍然把对学生的爱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