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凭着这样的师爱,他从当中学教师的第一天起,对所有的学生都真心关爱。当时,他所在的中学,学生打架成风,号称“打遍北京无敌手”,他接手的班级中,光在公安局“挂号”的就有10多个。对这些学生,林崇德没有撒手不管,也没有呵斥怒骂。他放下教师、班主任的架子,走进学生家庭,认真家访,并且以一场举重比赛震住了班里调皮捣蛋的学生们,并终于成为这帮学生敬服的“孩子王”。
作中学老师13年间,林崇德以师爱赢得了学生的敬服;作大学教授27年里,他对自己那些已经是大男大女的硕士生、博士生的爱护依旧。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林崇德都尽全力去帮助:大到规划学生长远的学科建设,小到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外地学生,为困难学生申请各项补助,甚至于为学生的孩子们吃午饭而操心……。而他也得到了学生们情感上的认同和尊重。
从1986年开始,林崇德先后送出了16个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作访问学者,15个学生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如此之高的回国率让有关部门非常惊奇,林崇德教授的弟子们表示:“我们是为了老师回来的”。即便是他惟一留在海外的学生、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张日升博士也经常回国,并多次为贫困地区捐资助学,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林老师就是孕育这‘根’的土壤。”
“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
林崇德教授至今还记得《光明日报》1985年9月22日发表的中篇评论员文章。文章评论了著名教育家苏步清带来的所谓“苏步清效应”,认为:“并非名师出高徒,实乃高徒捧名师”。当时的林崇德刚刚破格提拔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副导师,“苏步清效应”极大地影响了他。于是,他给自己确定了培养博士生的目标:我的博士生要超过我自己;我学生的学生要超过我的学生。
不到20年的时间里,林崇德带出6位博士后,51位博士,31位教授,24位博导;多人业务过硬;已经是学术带头人;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是系、所以上管理干部,甚至有6人已经是校级领导;也有人善于创造财富,资产已经过亿。
其实,林崇德更愿意用“崇拜”二字来形容自己提及弟子们时的感受。早在他高中毕业时,已经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他写下了诗歌《理想之歌》,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永恒的事业,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是我们的‘师范’”
每当林崇德教授讲课或者开讲座,课堂里总是满当当的,他精彩的讲解、深刻的理论阐发、生动的事例,就连一些心理学专业之外的学生也被深深吸引。而同行们都明白:这既是来自几十年如一日对教学艺术的锤炼,更是与专业研究领域多年积累分不开的。
林崇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1985年,他协助他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创建的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而他主持的北师 大心理学学科,在刚刚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20多年间,他发表的160余篇学术论文、16部专著,主编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称得上著作等身;他本人提出的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系统框架和思维认知结构的理论,更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他从1978年就开始主持的应用研究——“学生思维品质实验点”,从最初的两个发展到现在全国28个省市3000多所学校,研究既结合中国青少年实际,提出了有中国实际样本支持的理论构想,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实验点近万名教师、30万学生的能力素质,他也因此被人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