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要将“挑战杯”竞赛向更高层次推进,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我们还需要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作。 首先,注重长线培养。无论是省赛还是国赛,很多项目都是个人作品。这折射出部分高校很注重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长线培养,参赛作品通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大二就开始关注项目问题,着手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撰写论文。因此,“挑战杯”竞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踏踏实实地去调查,去探索,去钻研,成为“挑战杯”项目的真正主体。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项目,不要过度依赖教师的项目。另一方面学校要早动员、营造良好的孵化“挑战杯”项目的氛围。鼓励年轻教师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行列。在本科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并从中选拔“苗子”,创造和提供条件,使其成为“挑战杯”的骨干。 其次,注重政策落实。许多高校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等,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流于形式。“挑战杯”竞赛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出台有利于孵化“挑战杯”项目的政策,并将其执行到位。要设立专门的学生课外科研基金,资助一些有较好学科基础,有创新意识的团体或个人,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课题的申报及实施。要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试验准备及实验室正常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此外,加强扶持力度。“挑战杯”竞赛不仅是在挑战学生,而且也在挑战指导教师。“挑战杯”项目要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问和精力,而且指导教师还要借助自己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对教师不仅是锻炼更是一种考验。学校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支持力度,这种扶持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包括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毕竟一个普通教师,整合资源的能力太弱了。指导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也会影响指导“挑战杯”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是强化激励措施。由于“挑战杯”竞赛层次高、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给予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适当激励,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奖励也能起到示范效应。学校要制定“挑战杯”竞赛获奖的奖励政策,并且要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以便进一步调动同学们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激励方式要多元化,既要有物质激励也要有精神激励。既可以给予学分、奖金等物质激励,也可以在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有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激励的效应,一方面要将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挂钩,在学生学分中增加创新性评定成分,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的大型比赛,增加与其他大学学生的广泛交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