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母校28年,下乡、上大学到机关工作,一路走来, 是辽宁省实验中学在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我做人,授我知识,传我能力,奠定基础;是母校的领导与老师教书育人的勤奋播种耕耘,造就了我今天的成就。以母校为荣,回报母校老师教育之恩,最好的方法是成就一番事业,像王永志院士那样光校耀师。
1976年在母校毕业后,我下乡做了“知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上了辽宁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档案局。期间,1988年通过竞聘当上了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副处长;1995年省委组织部下派我到本溪市档案局任副局长,同年5月任省档案局业务指导处处长,并通过全省首次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四轮考试、考核后,被任命为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至今。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人生豪迈,回忆那段在母校学习的日子,宛如昨日,历历在目的是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徐秉义、赵明立、张琦、赵铁祥、李曙光、李洁萍、李家骥、王喜田、王东芬、方祖良、齐侃、王驹、于长盈、王炜邦、刘国材、朱锡杰……我们这些老师可能现在已不在教学第一线了,但在校史和学子的心中,他们是永恒的。
我在母校学习的那个年代正是十年动乱的后期,刚恢复工作两年的邓小平又被“打倒"。难得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回潮”,老师们又拿起“教鞭"给我们传教解惑,践行他们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诺言。记得教我语文的张琦老师当时的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不学习是什么学生,教师不教书是什么教师”;教我历史的王驹老师说,“环顾古今中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是个好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决不能成就大业”;教我数学的赵明立老师讲:“用数学的方法解读人生,多的是准确,解读事物,你会发现她是多么的美丽";教我化学的赵铁祥老师告诉我们,“化学合成将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终极矛盾”;教我物理的徐秉义老师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教我生物的李家骥老师讲:“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护它们"……他们把传授知识与做人的道理,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些将使我终生受益。
作为学子,当我看到母校一天天地恢复,一天天地成长壮大、走向辉煌时,心里由衷的高兴。回到母校,看到新建的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宿舍……一扫破败的过去,更为今天的领导、老师的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名师、名徒、名校,扬名海内外,继往开来,55年割不断的历史在你们的努力下会更加辉煌。 辽宁省实验中学让我读懂、学会的是怎样做事、为人,我把它概括成为三“du”:第一做人要大肚,就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行船"说的是包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种胸怀;第二是做事为人要讲分寸尺度,用好哲学这个度,人的内涵有多深,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大,要依此为标准,终生学习进取,求真务实,强力践行,创出新高;第三是“渡人渡事",要超凡脱俗。普渡众生不敢说,但行善积德,热情助人,心存善良,乐于奉献,心如止水是可以做到的。
作为党和国家从事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保管职责的一名领导干部,经我起草的条例、规范、标准、办法很多;撰写的书著、论文、文章,承担的国家研究课题及获科技成果奖的项目也不少;参与指导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档案馆筹建及管理工作,更不知有多少。现在的技术职称是研究馆员,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已属不错了。但母校教我的理念是要做得更好、更强、更高。过去的已成为历史,存入档案,我要通过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奋斗回报母校的教育培养之恩。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开发档案资源,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人民努力工作是我的目标。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开局之年,母校迎来55岁生日,我为她过去的辉煌历史而自豪,更为她美好的明天而祝福。
[王意恒 男,1976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之后下乡,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 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档案局,历任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副处长,本溪档案局副局长 ,省档案局业务指导处处长。现任辽宁省档案局副局长,研究馆员。多次起草过条例、规范 、标准、办法细则等;撰写书著多部;承担的国家研究课题获国家优秀科技成果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