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字化校园的实施策略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参与、配合、协调、调度,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思想下,长期的规划、不断的完善才能做好,学校领导将直接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并成立“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对有关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同时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能人员的职责,形成数字化相关内容的收集、规划、设计、整理、发布、更新的机制。
(二)逐步推进的方针: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从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力争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在设计时总体规划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各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进行。
(三)实施前的有效保障:
1、组织相关部门起草《数字化校园管理条例》,明确教职员工和学生数字化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力争做到有法可依;
2、相关部门拟定考核措施、培训方案和长期规划,提前做好学校教职工的信息技术摸底、考核、培训和普及工作,提高师生员工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使数字化校园环境得以发挥实效;
3、为了调动教师借助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校园数字化全面实施打下基础。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需要可自己购置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资料(书籍、计算机软件),学校统一报备报销;
(2)每学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的总结展示公开课,表彰在应用方面作出成绩的先进教师;
(3)每学年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一次数字化校园技能应用大赛,表彰在应用方面成绩优异的先进单位,成绩纳入“园丁杯”评审条件;
(4)学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的论文评比,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5)每学年组织一次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6)对参加干部聘用、评职、晋级的教师,其应用校园数字化的技能评价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审条件;述职过程必须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
4、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过程中,学校还必须保障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用于后期设备维护、扩展升级、人员培训等,这样才能保护前期投资。
(四)技术上的深化设计: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系统性很强的工程,而且还应考虑技术可行性、资金可行性、拓展可行性等诸多因素。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展开深化设计,集中体现:1、建设目标;2、设计标准;3、拓扑结构;4、信息点分布;5、实现功能;6、设备选型;7、技术指标;8、成本核算;9、施工要求;10、验收标准等内容,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拓扑结构、开发工具,并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实用性:应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效益;
3、开放性:整体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建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系统的维护、扩展升级以及与外界信息的沟通;
4、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设原则,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
5、可靠性:系统应具有容错功能,管理、维护方便。对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6、经济性:保证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价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