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得的是,张懿院士带领课题组长期奋战在工程一线,工程实施比实验难度更大。从设计-设备安装-试车全过程,她都亲自参加,经常吃睡在车间,和年轻人一样参加倒班,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累得病倒在现场,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由于现场工作条件很苦,研究所规定有现场补贴,但她自觉从严要求,坚持不拿,而是用于资助合作企业的困难职工。她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亲密无间,同甘共苦,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也增强了企业对项目实施的信心,为中科院赢得了荣誉。河南义马市政府专程给研究所送来了锦旗、奖牌、慰问信和慰问品。
张懿院士深深感到:没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就不可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由于清洁生产工艺集成技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她积极倡导并组织了跨研究部(实验室)的联合攻关,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相关学科老中青科技人员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科配套优势。这一举动,在研究所为促进课题组整合、争取重大项目带了好头。作为项目负责人,张懿同志重视在团队中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她关心团队中的每一位职工和研究生,从工作到生活,倾注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给予大家指导和帮助。正是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带出了一个有凝聚力、有创新突破能力和良好文化氛围的团队。一大批优秀科技精英加入到团队中来,他们被张懿院士的个人魅力和团队和谐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有的甚至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环境或其他单位更高的薪金待遇,愿意在这个充满生机活力但工作任务艰巨的集体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不懈追求 走向更高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继1千吨/年铬盐清洁生产中试工程在重庆通过中科院鉴定后,1万吨/年产业化示范性工程于去年在河南义马建成并试车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铬化工技术将进入世界领先地位。谁能想到,张懿院士和她的课题组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由于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她长期超负荷运转,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由于长期在工程现场,她和家人离多聚少,女儿和其他家人因病住院也顾不上照管。
张懿院士的模范事迹和她为科研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奖励。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科院与航空工业部二等奖各1项等。被中央国家机关和中科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中科院评为首届“十大女杰"、“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目前,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她率领的课题组科研人员正在为建成绿色标志性工程而继续奋斗,为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创新贡献。人们在称赞铬盐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的同时,也在称赞张懿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绿色技术开拓者"。|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张懿院士并不感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着她,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激励着她。她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张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过程工程专家。女,1939年生于黑龙江 省牡丹江市。1955年于辽宁省实验中学高26班学习,1958年毕业。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理 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所学 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张懿三十多年一直从事资源——材料物理化学 与环境化工研究,是吹响绿色产业革命号角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