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校友撷英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绿色技术的开拓者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卢方承 崔志名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4.11.08

    前不久,《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在显要位置报道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五年来取得一大批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一条这样写道: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生产源头上彻底解决了铬盐行业重金属污染的难题,首次实现了铬渣的零排放和铬资源多组分深度利用的生态工业新模式。而创造这“两个首次"奇迹的正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懿院士及其带领的课题组。
    张懿,女,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有重要影响的资源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多年来,她在科研一线奋力拼搏,刻苦攻关,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同时,她以身作则,以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榜样,带出来一支能打硬仗,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科研团队。最近,她被中科院评为首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所在课题组被中科院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求实创新  勇挑国家重担
   
作为一名杰出科学家,张懿院士始终坚持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的统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人问张懿院士为什么会选择“清洁生产技术"、“绿色过程工程"可持续发展前沿领域时,她说,我国基础过程工业的已有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多是几十年前形成的传统工艺,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铬盐工业是无机化工重点行业,现行工艺每生产1吨产品就会产生3吨高毒性铬渣,是国家规定的可排放标准的1万倍!这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国际环保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根本的出路是采用原创性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张懿院士认为,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员和一名化学化工研究人员,就是要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己任。
    八十年代初期,她在国内率先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学领域,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无害化技术相结合的积极治理路线,建立了废弃物资源化的优秀示范工程。九十年代,她提出了“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方向,并将铬盐清洁工艺研究作为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切入点,与李佐虎研究员合作,率领课题组承担了“铬盐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成为在国家攻关立项的第一个清洁生产项目,在中科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该项目列入中科院“九五"重大和特别支持项目,于2001年12月进入国家“十五"、“863"计划。1万吨/年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对中科院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战考验。他们经受住了这一严峻考验,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无私奉献   带出优秀团队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长期积累、艰苦奋斗才有可能突破。张懿院士不畏险阻,开拓创新,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铬化工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为世界性难题,在日本、美国尚处于实验室徘徊阶段,长期没有解决技术难点。为攻克这一难关,她带领科研人员每天要在化学毒性环境下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重复着成千上万次看似单调、枯燥的试验,没有节假日,没有休闲时。他们把执着的追求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一个又一个难关迎刃而解,一项又一项技术产生重大突破,终于解决了美、日至今尚未解决的熔盐液连续液相氧化的反应-分离难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使我国铬化工技术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吹响绿色产业革命的号角
   下一篇文章:校友风采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