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生园地频道 >> 校园之星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推荐 

金牌背后的故事
说说我的竞赛生活

新闻来源:10届1班   新闻作者:顾春晖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廉姝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0.03.18

决战冬令营


    2010年1月14日,于桃仙机场。
    略微晚点儿的飞机使我原本忐忑的心情更加紧张,我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在登机口不断徘徊。这是真正的背水一战,为了参加这个冬令营,除了初赛前两年课余准备外,还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家复习和参加冬令营辅导班,这使我落下了大量其他课程,若不能在冬令营取得好成绩,除了再参加高考,我别无选择。机场大巴载着我,很快到了登机口,我穿着南方才适用的衣服,不禁打寒颤。不归,或者是荣归,我想。
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张东杰老师的几句安慰和南方和煦的暖风使我的心情轻松不少。经一天多的准备,16号中午我完成了理论考试。考试不太顺,刚打开考卷时紧张得要命,前十五分钟根本就没写什么东西,刚出考场时,张老师焦急地问我情况,其实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几道题不会。但为了不让张老师太失望,我只好说:“嗯,还可以。”
    张老师有个习惯,他在学生把全部的科目考完之前绝不给学生看标准答案,也很少打听学生考试情况,只是平静地告诉学生好好答完下一科。但是我比较着急看答案,便主动和张老师讨论答案。可惜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通通不一样,我郁闷至极。我看到张老师假装很不着急的样子,把答案纸夹在杂志里看,还生怕被我发现答案的位置。我再问也无济于事,只好回旅馆睡觉。
    其实过几天才发现,凡是和老师对答案的几道题都错了,而其余的题都发挥不错,这才使我的理论题没有太拉分,而理论的失误激励了我试验超常发挥,获得了我真正认为很好的成绩。靠着多年积累的实力,我最终拿到了一等奖。
    张老师说:“如果竭尽全力,上天也会迁就你。“
    领奖的那天,我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和奖牌,无数闪光灯闪亮得很炫。我回想着两年的日夜奋斗和几天来戏剧性的经历,不禁百感交集,我知道,我成功了。我骄傲地站在我偶像学哥曾经站过的地方,欣然地看着自己和学校得到的荣誉,两年的艰辛终于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我荣归了。


无悔选择


    我选择化学竞赛之路不是偶然的。在中考前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省实验,我初中时一直向往的学府。高大的永志科技楼里的实验室,明亮的教室坚定了我考入省实验的决心。我在中考之前一个月不幸摔坏了膝盖,只能借助双拐走路。从这以后,我借助双拐往返于家和学校,又晃晃悠悠地进了中考考场,进了理科实验班的考场,最后又住进了省实验的宿舍。
    选择了实验中学后的第一学期我又选择了参加化学竞赛。记得竞赛开课之前,老师举行了竞赛动员会。我是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参加竞赛,同时接受着高考课程和竞赛的双重压力。
    张老师说:“化学是兴趣,也是一种信仰。”
    张老师说:“选择了化学竞赛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它能在高考的泥潭里垫上一块大石头。”
    说实在的,高一参加化学竞赛班,几乎没有耽误多少高考课程,也没有像老师告诉那样“付出两倍努力”,我只是觉得竞赛知识很有趣,完全当做了课外的休闲,作为知识面的补充。高一的我甚至都没有梦到能拿到省一,更别说国家金牌。我在兴趣上的选择给予了我回报——我能一直在我爱的学科上一直走下去。

 
初尝甜涩


    化学竞赛需要学习大量连大学生都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做大量的习题。张老师抽出休息时间上课,化学班的同学在别人打篮球和玩游戏的时间学习新知识。高中生竞赛一年一届,按照以前的进度,学习全部知识至少需要一年半,这就意味着,只有高三唯一一次竞赛考试能决定命运——生存还是毁灭。为了让我们高二就有实力参加考试,张老师硬把竞赛内容压缩到一年。虽然极快的进度让我们学习知识有点儿生吞活剥的色彩,但这个大胆的战略决策的确为高二的化学班带来了小小的辉煌,确定了实验中学化学班竞赛在辽宁绝对领先的地位。
    记得高二考试前一个月,我又扭伤了腿,又得借那对拐杖扶我一阵。那一阵子天天考试,奇数天考初赛题,偶数天靠决赛题。化学班不理解出赛考试为什么要学极难的决赛题,但是我们也按照要求做了。
    张老师说:“要想实现目标,必须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张老师说:“这一个月将是你高中生活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今后你会自豪的说自己是化学班的人。”
    张老师说:“你将来记住的只是最累的日子。”
    这假期的一个月的确让我印象深刻。我往返于寝室和学校,父母担心我腿不好,天天赶到学校给我送饭吃。竞赛课程日复一日——上午我们考试,老师备课,下午我们自习,老师批卷,晚上老师再把上午备的课讲给我们,备课内容是昨天的考试内容。日复一日的训练让我们有了极大提高,也慢慢理解了生吞活剥的内容。所有的竞赛班中,只有化学班上下午都有课,我们都期盼着最终的考试,希望好成绩能垂青于我们的努力。


越挫越勇


    2008年9月14日晚,于实验中学。
    竞赛前夜恰逢中秋佳节,住校的同学都回家团圆,我为了我的梦想,留在了寝室。男生宿舍4楼整个楼层,只有我算是一个智慧生命。当晚宿舍举办了住校生的联欢会,我豪壮地唱一曲刘欢的《家园》:  
    你的怀抱温暖我独恋的期盼,期盼在天边,那里命运会改变,干山万水走过只为这一片,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
    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在我的身上。
    希望命运会改变。
    第二天的考试结束后,我拿着拐杖张牙舞爪地冲老师大叫,一边吹考试题简单,一边高谈阔论说能拿奖。张老师表情很奇怪,但到最后也没说什么。赛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一边等待一边复习落下的高考课程。一个月的艰难等待,换求张老师令人心碎的四个字。
    张老师告诉我:“继续努力。”
    我失落地在竞赛班的门口徘徊,已经落满尘灰的桌子上曾经是我奋斗的地方,凝结着的空气曾经充满了笑语,被擦得光亮的黑扳曾写满真理一样的式子。我不甘心失败,不相信一年所有的努力都白费。第二年的考试是如此的遥远,以至于让人连憧憬的勇气都没有。又一轮满月升起,让我的回忆不禁飘回过去的日子,月光照着墙上贴着的大字:只要能梦见,就能够实现。
    真的能实现吗?我相信。
    别人劝我急流勇退,我却不希望我被高考指挥棒所左右,不管结果如何,我还会坚持下去。
    高二的学习完全是做题,做题,千篇一律地做着不断翻新的题。那时我已经离开心爱的宿舍,租房独自生活。我经常每周六下午上竞赛课后睡一觉,然后做竞赛题一直到凌晨三点多才睡。其实这不算是及其勤奋,因为我第二天往往都11点起床,合并早餐和午餐。我之所以熬夜,只是喜欢黑夜的安静给予我的宁静的思考和嬗变跳动的思维罢了。用这种方式我做了一学期的题,从2004年模拟一直做到2009年的题,直到张老师没有题给我才罢休。在此期间,我逐渐感到知识的沉淀,有着务实的感觉。其实这段奋斗本应该着重突出的,正是这段黎明前的奋斗成就了我的辉煌,但这些充满着专业术语和习题的日子却无法用华丽的语言表述。
    张老师说:“量的积累能引起质变。”
    然后就是第二次考试,也是最后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以辽宁第二的身份入选省队。之后我又以辽宁队员的身份参与了北师大的南开的培训,又学到了不少东西。从天津回来,沈阳的冷风不禁让我寒颤,我也步入最孤单最寒冷的时候,我已经连续的旷课了,除了吃饭,我几乎都在学校边租的房子里学习,我又把自己逼上背水一战的路上……
    不管怎么说,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礼花寂寞的等待换来了良宵伟夜里的绚丽腾空,果树多年的蛰伏换来了金秋的硕果累累,杭州一行最终还是证明了自己。   


不是尾声的尾声


    化学竞赛结束了,我的高中生活也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新的生活正在向我走来,我对此充满期待。
    回顾参加竞赛的历程,经验总结,就是热爱的心和不懈的追求。不因挫折而懊恼,不因进步而得意,不为浩如烟海的题所吓倒,不因暂时的轻松而懒惰。这些算得上老生常谈,却仍需学子细细品味。
    这篇谈谈竞赛感想的小文就要结束了,尾声之前,我希望在这里感谢我在参加竞赛期间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学校各位老师领导,尤其是张老师。学校的大力支持,张老师两年辛勤的教导令我受益终身,张老师不知疲倦与对知识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感谢一班所有同学,所有化学班与其他竞赛班同学一直对我的关心。
    感谢关硕,李浩然和张竹霖同学,他们在生活中给我很大的照顾。
    尾声,也是新的开始。

   上一篇文章:班里出了个郝思杨
   下一篇文章:《辽沈晚报》报道我校毕业生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郝思杨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