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变被动为主动,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有效场所。设置不同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一分子。
例如在讲述“Earthquakes”一文时,我给大家播放了唐山地震后我国军民共同抢险,重建家园的录像。看后,我请同学们讨论:“If you had been in TangShan w 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what would you have done?”学生们积极思维,一方面提 出一些自救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帮助他人;这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了一些安全常识,还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解放军的爱。我想,这要比我一个人说解放军可爱有力得多。
又如在讲授“Abraham Lincoln”一文时,我请大家提前回去准备有关Lincoln生平的资料,然后由一位同学组织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他扮作Abraham Lincoln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既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Lincoln的生平和不朽功绩,又从另一角度反映出美国民主和人权的局限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时的点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Martin Luther king Jr.”一文前,我给大家播放了Beyond乐队献给南非总统曼德拉的那首“光辉岁月”,许多学生沉浸在那激昂的乐曲声中。这时,我就启发学生“Do yo u know why I brought the song here?”有的学生回答说因为歌曲好听,想放松一下气氛,我不置可否。接着,我又问道:“Who do you think the song is for?”许多同学说曼德拉。于是,有的学生便联想到曼德拉和我们要讲的Martin Luther king Jr.有许多共性。这时,我继续发问“So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向下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们一方面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又锻炼了思维,广开思路。事实证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保证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紧密而和谐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学生应把教师视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指导者,师生互相理解、爱护。相信在这种谐的教学氛围中,将会有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成长起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作者:胡存洋 外语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