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校友撷英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山城走出的文化部长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东亚记者 钟雪灵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4.05.25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前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刘忠德浅释

    采访刘忠德部长,是作为记者的我由彩已久的心愿。这不仅因为他是从我们白山松水走出来的,更因为他是公认的学者部长:中秋节前夕,本报记者专门进京谒老部长并幸运地使采访夙愿得偿。
                                  幽雅别致名人苑  后继新主亦不凡
      9月7日清晨,北京城内风轻云淡、阳光朗照。9时许,记者经老部长在电话中的""遥控指引",驱车前往坐落在北河沿大街83号的原文化部办公旧址。在一个朱门红墙外,记者按响了门铃,一位工作人员出来,问明记者身份后便在前引路,带我向庭院深处走去。
    这是一个幽雅别致的院落,虽时令已近中秋,院内植物仍没有衰败的迹象。四周古典风格的红色廊檐与满院绿色相映成趣、生机依旧。
    径直穿过院落,再走过一段长廊便来到老部长的办公室。这里曾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公所在,而今.如约静静地在此等候举报记者的,却是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前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先生。他是半个世纪前从通化走出去的、令山城父老乡亲多年来引以为傲的骄子,迄今已在这里办公十多个春秋。轻轻地敲过门并得到应声后,记者徐徐将门推开,同进,坐在办公桌前的高个子老人很有风度地让起来,脸上挂着谦和的微笑,气宇轩昂中透着平易可亲。因为记者曾多次从电视及报刊照片上见过老部长,所以未及开口,便断定眼前的长者便是我要寻找的人了。
    虽已至古稀之年,老部长举手投足间却毫不见龙钟老态。他那敏捷的才思、不俗的表达及飞扬的文采便很快将记者带到那段峥嵘的岁月。刘忠德先生平心静气的述说,却让记者听得荡气回肠,以至于眼睛不由自主地几度潮湿,心海也随着先生时而疾、时而缓,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述说而跌荡起伏、澎湃千里。
                                  良好家教作开端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33年5月5目,一个草长莺飞的美丽季节,在通化集安的刘家院落。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俊婴降临人间。他就是刘家次子夫妇的第一个儿子刘忠德。后来,他成为共和国的文化部长。刘忠德出生两年后,他的二弟刘中树诞生了,若干年后,他成为吉林大学校长。
    1946年.刘忠德从集安到通化中学读书;一年后即1947年,他又随做秘密侦察工作的父亲和叔叔到辽北,不久,十五岁的他和另外几个小伙伴一起参军到了牡丹江一然而,当全国夺取胜利、新中国成立之时.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小伙伴幸存下来的却只有他自己了。提及往事.刘忠德先生的眼里泛起泪花。他说:岁月记载了我太多的难以承受的往事,它们一直在我内心深处静静地躺着,从来不曾遗忘。因为那里深藏的是我的生命,我的情感。想起那一张张青春的脸,就感到心痛。也许是这个原因,我总是想把过去的记忆放在我触摸不到的地方,可是我又总想去触摸它,因为,那一切都是我无法忘怀的:
      1949年春天,全国胜利在望,刘忠德被送进东北实验学校学习。作为一起从山城走出的"少年兵"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对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尤其珍惜。他发愤苦读.他要尽可能替那些牺牲的小伙伴们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遗愿。1953年,刘忠德考入梦寐以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活六年,刘忠德在三年级时,就被抽调半脱产(半天学习半天工作)工作。后三年的学业要花六年学完,可是,抽调出后,不是半天工作,而是全天工作。也就是说,他后三年的学业,六年也学不完。但是,刘忠德以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跟原班完成了学业。他是利用每天晚上10点钟别人休息以后的时间来学习的,从来没有什么周末、假日的休息时间。老部长回忆这段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段日子实在太苦了,自己之所以能够挺过来,一是靠信仰,二是靠意志。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那种苦,他也不希望他们再遭那种罪。
    1959年,刘忠德大学毕业后,被留校任教。3年后,即1962年、他被调入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
                               卓而不群学识广成就显著威望高
    刘忠德在蒋介石当年曾做过校长的大学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他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即使后来他任校党委书记之后,仍没有放弃一线教学。恢复职务评审制度后,他第一批被评上了副教授。而今,他的学生们也早已不乏名家与栋梁了。在他到北京后还十分留恋当年的学校生活。他说,如果生活能给我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再回到我那熟悉的校园,再去做一名教师。
    1985年,刘忠德调到国家教委任副主任兼秘书长。后历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1998年任全国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并连任至今。
    可以说,老部长在半个多世纪中所走过的人生每一步都是铿锵有声、令人回味的。但更值得浓墨重彩的是,自1993春天,刘忠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影部长以来,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系如火如荼的改革,并推动了整个文化萝缸的发展。
    首先是深化艺术表演回体制改革。虽说许多事情已积重难运,有些人的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可刘忠德还是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的不归路,并取得了中直院团体制奉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崭新局面。
    面对当时充斥舞台和屏幕的低俗选美及港台歌星占据着舞台和屏幕.而民族艺术、高雅艺术却举步维艰的现状,许多人发出无奈的感慨和近乎绝望的忧虑。正是刘忠德部长领导文化界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和遏制。同时,我们的民族艺术、高雅艺术也出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身为文化部长,刘忠德始终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有人说他:你做事稍微"活泛点儿”,岂止是一个省部级能够挡住的?可他说,他很满足,自己已经很幸运了。何况,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做有辱品格的事儿,否则即使位高权重也会遭人唾弃。他一向严于律己、作风民主,并非常懂得尊重和关心人.因此他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支持者。正是这种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让他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感召力,让他可以上下同心并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一个个写在纸上的目标变成了现实。大家有目共睹,在刘忠德任文化部长的5年里,中国文化界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变化甚至是出乎预料的。
    正如老部长在即将离任时,于"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司局级干部大会"上的即席讲话时所说:在我的人生历程中,这5年可以说是最操劳的5年,也是最令我难忘、最值得我珍惜与回味的5年,因为在这5年里,我始终不渝地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和职责,在中央领导下,同大家一道开创了文化工作的新局面……5年前,我是"为一事而来",这一事就是共和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今天,如果说我是坦然地"成一事而去",做了一些对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有益的事,那是因为在过去的漫漫征途上有你们在座的各位一路同行……如此情真意切的离职演说把在场的人都感染了,除了报以一阵接一阵热烈而真挚的掌声,还有一片留恋的唏嘘和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有些人则流了泪。
                              誓为人杰男儿志  坦坦荡荡君子风
    老部长最崇尚的一句名言是"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这是他的座右铭。少年时代,刘忠德就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别人做得好,好一点不行,要好许多许多。
    在东北实验学校上学时,他就是班上的鳌头。考入哈工大之后,他曾代表十万大学生出访苏联。        
    刘忠德自幼喜爱文学,还悄悄写过短篇小说。学生时代有一次文学比赛,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后来公布结果时,原定一、二等奖都空缺,三等奖只有一个人,评委觉得必须再增设一个特等奖给刘忠德才合适。
    3年前,一位歌剧演员流着泪跟他说:"部长,我都八年没演歌剧了。"老部长被深深触动了……八年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歌剧演员,同样也可以毁掉一个很有希望的歌剧演员啊!他决心想抓一下歌剧,找来找去,却没有找到他满意的剧本。他是学工程的,写歌剧不是他的专业,但心中积久的深情让他拿起了笔。
    可以说,《悲怆的黎明》是一个幸存者倾情唱给在胜利即将到来时不幸牺牲的小伙伴们的一首荡气回肠的赞歌,是幸存者用生命的全部情愫对一去不返的壮士们所作的一种泣血的祭奠。如老部长所云:那一代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情操不仅激励着幸存者永远向前,而且也必将使年轻一代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一年多前,歌剧《悲怆的黎明》在北京、生离死别、壮怀激烈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与震撼了.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悲怆的黎明》,从而受到有益的启迪与鼓舞,央视电影频道已投资将此剧制作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电视电影舞台艺术片。2003年9月30日晚黄金时间.《悲怆的黎明》电视电影舞台艺术片已于央视6频道正式与全国亿万观众见面,并与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中午12时许重播。同时,《悲怆的黎明》小说版也即将与渎者见面。
    老部长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前些年他同著名作曲家吕远(吕远也是吉林人)合作写了怀恋故乡长白山的歌《你是我永远的梦》,这首歌由中国歌舞团独唱演员黄朝霞演唱,并由央视制作了MTV。在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55周年,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临江慰问老区人民时,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同黄朝霞唱了这首歌。
                       通化才子京城老  山水还是家乡好
    在老部长的办公室,记者有幸看到了他15岁时穿军装的一张黑白照片--那是怎样一个透着灵气、英姿勃勃的少年啊!而今,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刀剑已将当初那个英俊少年"雕刻"成眼前皱纹道道、鬓染霜花的古稀老人。只是从他不凡的谈吐中,记者才能依稀捕捉到当年那个少年才俊的影子。
    老部长欣慰地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要告别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人生只要不放弃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支点。就像我在离任前的即席讲话中引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告别她的政治生涯的晚宴上说的工作",今天,我也必须面对人生,开始新的追求。
    老部长在他接下来的岁月里仍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刘忠德年轻时就因才情不凡、出口成章被周围人誉为"才子"。当了文化部长之后,更因其各种场合下文采飞扬的即兴发言和26年教学生涯积累的广博学识而被同僚们亲切地称为"学者部长"。而且他的感情那样丰富,无论对当年的小伙伴、对老师、对同学、对亲人、对故乡,他都充满真挚的情谊和怀恋。
    这些年来,老部长一直情系着家乡父老的生活和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只是,老部长不准宣传。尽管如此,家乡人民却不会忘记老部长的赤子之情和他为家乡建设添的一砖一瓦,正如同吃水者永远不会忘记挖井人一样。
    记者国庆节前夕打电话给老部长做补充采访,他告诉我:9月30日,他要回通化集安去看枫叶。偌大的中国,河山锦绣、名胜多多,老部长为何独回通化呢?就因为这里有他的家、他的父老乡亲,这儿有他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有他生命的根。
    [作者:男.1933年出生于通化集安.1953年东北实验学校高九班毕业。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文章:科学巨擘 国之瑰宝
   下一篇文章:吹响绿色产业革命的号角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