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在当时的苏联几乎成为优秀的代名词。很多苏联的老师,都以拥有中国弟子为荣。
在课堂上,最复杂的问题总要留给中国学生去解答;而中国学生的反应,则成了老师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
有很多学长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课堂上,遇到苏联同学都回答不上的问题,老师就会叫中国学生回答。如果中国学生答上来,老师就会批评苏联学生:“你们看,一个外国学生都听明白了,你们还不懂”;如果中国学生也答不上来,他就说:“看来我没讲清楚,现在再讲一遍。”
刘恕提起了她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
这是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非常有才华,只是由于曾经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而对女性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偏见。每次考试,对苏联女学生总是二话不说直接写三分了事。但是,只有对中国女生例外。他说:“我看到了她们的努力,我了解她们的才干。我没法不给她们五分!”
朱育理
研究员级高工。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曾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共第十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中俄议会友好小组中方副主席。
惜别
1959年7月18日,是朱育理铭记终生的日子。
在通向远东方向的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上,旗帜招展,人山人海。来自莫斯科各大高校的学生们、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云集在站台上。
他们,在为即将启程回国的中国毕业生们送行。
在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高教部部长,以及中国驻苏使馆教育参赞李滔同志热情洋溢的讲话后,朱育理作为中国毕业生的代表登上了讲台。
亲爱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请允许我代表今年从苏联高校毕业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对你们友好而真诚的送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过几分钟,列车就要启动了。我们将要与你们,与心爱的莫斯科分离。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离别的忧伤。
50年以后,朱育理用标准、流利的俄语,向我吟诵自己当年亲笔写就的演说,一如当年那般动情。“尽管过去50年了,我还是可以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因为这是我的真情实感,更是中国学生的心里话。”说到这里,朱育理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