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生园地频道 >> 感悟人生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浅谈诗歌的哲理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05届4班 魏来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6.10.24

    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是最能够激发渎者的想像与思维的诗人,是对读者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这其中的“启发”,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诗歌的哲理”。 

    “哲理”一词的定义是:“关于人生与宇宙的道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道理”。“哲”字有“聪明”之意,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哲理可谓融入了诗人的睿智,它是诗人对人生理解与感悟的深化,它是诗人对宇宙探寻与思索的升华。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众多的诗歌名篇当中,也有不少正是因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而流芳百世——我们古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他那高尚的人格,在对人生的“上下求索”之中,成为万众敬仰的璀璨明星;我们今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追求光明”,顾城在迷茫之中,仍旧努力回应着生活的一丝光明的召唤,而他也最终成了令芸芸众生感慨万千的人物。其实,这两句诗中所埋藏的哲理宝藏,远非我们一时所能窥其全貌,因为他们都是作者用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沉淀出的精华,都是作者在历尽酸甜苦辣、世事沧桑之后,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它们看似简单,实则令读者受用终生。 

  然而诗歌的哲理也并非“神秘”得令人难以琢磨,因为它往往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下面就通过赏析一首读者都耳熟能详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的现代诗《断章》,来揭开诗歌哲理的“面纱”。 


断章 

——永远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的作者是卞之琳。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诗歌流派“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往往避开作者的“私人感情”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奥妙哲理,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讲的是生活中“相对状态”的道理。不过诗中哲理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被隐藏在艺术画面的结构中。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简单,四行诗被分为两节,每一节各展示出一幅画面。诗的第一节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你”站在小桥上观赏那迷人的风景;就在这同时,另有一个站在楼上观赏风景的人在看“你”,“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第二节诗的画面是:夜幕降临,“你”透过窗户外望,恰值皓月当空,“你”自然感到“窗含明月”,无比惬意;与此同时,“你”又出现在别人的梦里,顿时使那梦境多了一个鲜活的元素,充满情趣。 

    这两幅画面,表面互不相干、各自独立,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内在含义是相同的:“你”均处在一个相对关系之中。在第一节里,“你”既是风景的观赏者,是审美主体,同时又是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被别人观赏的对象。在第二节里,“你”既是某一环境的主导者,享受着大自然的服侍,同时又是另一环境中的从属者,装点着别人的生活。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说声“谢谢”
   下一篇文章:浅谈诗词朗诵的技巧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