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心存敬畏,做风清气正的实验学子》。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很多饱学之士都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和后人,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面对社会规律、社会规范、集体发展、集体生活时所怀有的一种认真严肃、敬重和畏惧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律与自省,他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古代一些开明君主和贤人雅士总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周成王曾向大臣请教如何对待百姓,大臣回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就是对天下百姓心存敬畏。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修改自己的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其妻不理解,问他何必如此辛苦?欧阳修笑答:“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作派,就是一种对当世和后人的敬畏。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认真严肃地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海里、、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世间,不仅是中国的贤人能士心存敬畏,外国的也不例外。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对人说:“我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他一是怕认识不了星空的奥秘,二是怕自己的道德不够美好。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在德国留学,目睹了这一幕,所以事隔50多年,他仍对此事感叹不已。 1944年冬天,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第三帝国覆亡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很快陷入严重困境。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你能想象帝国崩溃前夕的德国人是如何砍树的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谁来执行处罚?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这就是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敬畏道德,敬畏自然。因了有了这种敬畏,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对于我们每个青年学生来说,心存敬畏是必备的素养,有敬畏之心百利而无一害。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不敢心生邪念和贪欲;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尊重规则、尊重集体和别人,从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使自己在学习中不犯或少犯错误;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有良心善意,从而让自己夜夜安然入睡;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加倍珍惜生命;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拥有美德懿行,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既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青年学生缺少敬畏是一种可怕的鲁莽,更是令人心痛的无知。表现为缺少教养,小错不断,麻烦连连。束缚了自己,妨碍了别人。严重的更是表现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试想如果企业失去了对质量、消费者和市场的敬畏,那就是违法或者是灭亡。 国民失去了对传统的敬畏,那心灵就失去家园,社会一盘散沙。 各个行业、各种人群若失去敬畏,其结果都概莫能外,一定是没有光明的前景,看不到希望。 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说,该想的想,该说的说,该做的做。 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谈得到良心、义务、责任和道德,才能形成责任感,事业心,民族精神。. 作为实验学子,心存敬畏是我们人生的大智慧,是我们人生必备的态度,也是保证我们成为风清气正的优秀学子不可替代的行为准则。
|